3月30日,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!

发布者:刘晓戈时间:2025-03-30浏览:19

亲爱的同学们:

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——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。或许你曾听过这个名字,却对它充满疑问;或许你或身边的人正经历情绪的晴雨交替。现在,让我们以温柔的方式,走进这个需要被理解的世界。

Q1:为什么3月30日是双相情感障碍日?

A1:3月30日是著名画家梵高的生日。梵高被医学界推测生前可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,他的作品充满强烈的情感张力,却一生饱受情绪困扰。为纪念他并呼吁公众关注这一疾病,国际组织将他的生日定为“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”,旨在消除误解、传递科学认知。

Q2:全球有多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?

A2:全球约2.4%的人一生中可能患病(世界卫生组织数据)。中国的发病率约1%-1.5%(《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》),患者总数超千万。大学生需警惕:15-25岁是高发年龄段,与学业压力、环境适应密切相关。

Q3: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?

A3:双相情感障碍又称“躁郁症”,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情绪在抑郁和躁狂(或轻躁狂)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反复切换,这些情绪状态会对患者的思维、行为、精力和日常功能产生显著影响。

  • 躁狂/轻躁狂期:情绪高涨、精力旺盛、睡眠减少,可能伴随冲动行为(如过度消费)。

  • 抑郁期:情绪低落、兴趣丧失、疲惫无力,甚至出现消极念头。

Q4:它和普通的情绪波动有什么区别?

A4:偶尔的情绪起伏是正常的,但双相情感障碍的波动有三个特征。

  • 持续时间长:躁狂期持续1周以上,抑郁期持续2周以上。

  • 影响生活功能:如无法正常学习、社交或控制行为。

  • 不可控性:情绪变化与外界事件无关,且自己难以调节。

Q5:为什么会得双相?是因为性格敏感吗?

A5:答案是否定的,研究发现双相的形成原因包括:

大脑的悄悄话:神经递质(如血清素、多巴胺等)传递失衡,像琴弦般音准失调。

生命的际遇:遗传、压力事件或季节变化可能成为诱因。它如同感冒一样,无关脆弱,而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生理变化。

Q6:双相是“天才病”吗?

A6:虽然梵高、海明威等名人与双相相关,但“天才病”是误解。患者中绝大多数是普通人,疾病带来的痛苦远大于“创造力”。轻躁狂期的精力旺盛可能被误读为“灵感暴发”,实则伴随失控风险。请记住:双相不是天赋,而是一场需要被正视的“大脑重感冒”。

Q7:如何判断自己或朋友是否需要帮助?

A7:警惕这些信号:

情绪像“过山车”,在极度兴奋和低落间反复切换。

躁狂期出现危险行为,如通宵熬夜仍不觉累、冲动决定等。

抑郁期持续两周以上,伴随失眠、食欲改变、自我否定等。

❗若出现以上情况,请及时前往专科医院就诊。

Q8:确诊后该怎么办?

A8:双相情感障碍可通过药物+心理治疗有效控制。

  • 药物治疗:稳定情绪波动(需严格遵医嘱)。

  • 心理干预:认知行为疗法(CBT)帮助调整思维模式。

  • 日常支持:保持规律作息、记录情绪日记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。

Q9:如何帮助可能有双相的朋友?

A9:不随意评价。“别想太多”“振作点”等类似言辞可能适得其反。陪伴倾听,少建议,多共情,鼓励对方寻求专业帮助。

注意:若对方出现自伤倾向,立即联系老师或医生。

万物皆有裂痕,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。

愿每个灵魂都被温柔接纳,

在情绪的四季轮回中,

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与晴空。

(本文参考DSM-5诊断标准及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)

转发给需要的人,让误解少一点,温暖多一点。

本文转载自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学生工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