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校心理共育|家校共育,从“心”开始

发布者:张舒时间:2025-08-07浏览:25

 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蜕变期,学生们在探索自我、适应社会的过程中,难免会面临压力与困惑。作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,家长的支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力量。今天,让我们聊聊家长如何用爱与智慧,为孩子的内心世界筑起温暖的港湾。

一、关注孩子的生活,减轻孩子的压力

(一)学习学业问题

大学阶段,学习仍是核心任务。诸多现实情况表明,学业压力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诱因之一。此时,家长应耐心倾听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压力与困扰,主动给予他们关怀与适度的鼓励,更要清晰地向孩子传递 “相信你有能力应对这些学习压力” 的信心。

(二)人际交往问题

进入大学后,孩子的交友范围会明显扩大,接触的人群比中学时期更为广泛,人际关系也随之变得复杂。当孩子因自卑心理或缺乏交往技巧,出现不敢与人交往、不擅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况时,家长切忌指责和抱怨,而应给予更多的包容与理解。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积极鼓励孩子,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,陪伴孩子一同发现自身的闪光点,帮助他们建立自信。在此基础上,还可以有意识地传授一些实用的交往技巧,比如教会孩子学会换位思考,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。同时,在日常与孩子的交流中,若发现他们在沟通方式上存在不妥之处,可及时进行温和的纠正,并通过模拟场景等方式进行练习,让孩子在实践中逐步提升交往能力。

(三)求职择业困扰

近年来,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攀升,不少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陷入困惑。寒窗苦读十余年,能否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,也成为众多家长心头的牵挂。

孩子可能面临的困扰主要有两方面:

1.自我认知模糊:对自身缺乏深入了解,既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、价值追求,也不明确自身能力的优劣和知识技能水平,在校期间毫无规划,忽视能力培养与经验积累,以至于毕业时陷入迷茫,手足无措。

2.对外部环境认知不足:对行业发展趋势缺乏思考,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,难以把握职业市场的动态。

针对这些情况,家长可以这样做:    

1.鼓励孩子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:在内容上,要涵盖专业知识学习、个人价值观探索和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规划,定期评估实施效果,不断调整完善;在时间上,需明确短期目标、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,让规划更具阶段性和可操作性。

2.引导孩子主动探索职业世界:鼓励他们走进目标职业的工作场所进行参观,或通过实习亲身体验,从而获得直观的职业感受,加深对职业的理解。

二、加强挫折教育,帮助孩子应对挫折

孩子的成长从不是一路坦途,挫折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,如同成长的 “必修课”。教会孩子与挫折共处,是他们迈向成熟的关键一课。

当孩子学会正视挫折、把困境当作磨砺的契机,便能在风雨中淬炼出坚韧的意志。每一次跨越挫折的经历,都会化作成长的养分,让他们在跌撞中看清方向,在坚持中收获底气,最终一步步靠近更优秀的自己。

(一)打破对挫折的恐惧壁垒

许多孩子对挫折心怀畏惧,根源在于对挫折的认知存在偏差。此时,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树立对挫折的正确认知:挫折并非成长路上的 “意外插曲”,而是伴随成长的常态,更绝非努力的终点。

(二)培养乐观豁达的精神

面对挫折,乐观的心态如同穿透阴霾的阳光,有着不可替代的力量。家长是孩子成长路上的 “行为标杆”,更要以身作则 —— 生活中无论遭遇怎样的难题,都坦然展露积极应对的姿态,用沉稳的行动为孩子示范如何直面困境。

当孩子在比赛中未能取得理想成绩时,家长可以巧妙地将目光从 “失利的结果” 移向 “成长的可能”,用温暖的话语帮他发现进步的空间。这样的正向引导,会像春雨般滋润孩子的心田,让他渐渐学会换个视角打量问题,进而能用乐观的心态消融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,在一次次挑战中攒足向前的底气。

(三)拥有战胜挫折的勇气

诚然,正向的认知与乐观的心态是面对挫折的重要基石,但要真正战胜挫折,行动才是核心关键。当孩子遭遇挫折时,家长不能止步于情绪上的疏导,更要引导孩子迈出解决问题的步伐。过程中,家长要不断鼓励孩子:“这次我们找到问题所在了,只要按计划一步步改进,下次一定能有进步。” 引导孩子将信心转化为实际行动,在一次次尝试中积累经验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唯有让孩子在行动中亲身体验 “克服困难” 的过程,才能真正帮他跨越挫折与障碍,在实践中收获成长,逐步迈向成功。

三、家长助力孩子心理健康之道

(一)给予有力支持与正向激励

1.情感依托:当孩子遭遇挫折,家庭的温暖怀抱是他们重新振作的力量源泉。安慰与鼓励的话语,如春风化雨,舒缓压力,重拾信心。

2.务实援助依孩子所需,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。职业迷茫,分享经验或求助专业智囊。

3.心态培育:以正能量故事与名言警句为佐料,烹制积极心态的盛宴,激励孩子笑对困境,永不言弃。

(二)构建畅通的沟通桥梁

1.适度联络:每周固定时间通话或视频,聊聊彼此日常,既能维系感情,又不会因过密造成压力,也避免久不联系生疏远。走进孩子的校园生活,分享喜怒哀乐。

2.倾心聆听:孩子倾诉时不打断、不急于评判,让他们毫无顾虑地表达,以此筑牢信任的堤坝,让沟通更顺畅。

3.传递爱意:常对孩子说 “家是你的港湾”,让他们时刻感受到,无论何时,父母的爱都如影随形,给他们温暖与力量。让他们知晓,无论风雨,家永远是温暖港湾。

4.坦诚交流:家长亦有表达自我的权利,但需注重方式。以平等之姿,分享观点与感受,让孩子理解您的关切与期望,共寻问题解决之策。

(三)敏锐洞察孩子情绪波澜

1.察言观色:孩子的情绪如天气,可从言语、神情与行为中觅得踪迹。言语寡淡、神情沮丧、行动慵懒,皆可能是内心风雨的信号。

2.社交探秘:关注孩子校园社交动态,与同学、老师相处是否融洽。社交圈的变化,往往映射着孩子内心的喜怒哀乐。

教育,更像一场漫长的接力赛。老师与家长接过的,从来不是简单的 “接力棒”,而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期待与责任。我们的目标始终一致 —— 让每个孩子跑得更稳、眼神更亮,在前行中积攒满满的自信。

相信在这份双向奔赴的爱与理解里,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,最终绽放出独一无二的、耀眼的光芒。